“由来巾帼甘心受,何必将军是丈夫”
——崇祯帝的这句题诗,刻下了中国正史中唯一一位凭军功封侯拜将的女性传奇。她身披蜀锦战袍,手执白杆长矛,在明末破碎的山河间,以女子之躯擎起将星之旗。
秦良玉(1574-1648)生于四川忠州书香门第,其父秦葵身为苗汉融合的岁贡生,在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时代,毅然教导女儿研读兵书、苦练骑射。当父亲慨叹“惜不冠耳,汝兄弟皆不及”时,少女秦良玉朗声回应:“倘使女儿得掌兵柄,应不输平阳公主与冼夫人!
1595年,她以比武招亲择婿,战败数十男子后,“故意落败”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——这位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,成为她戎马生涯的起点。婚后,秦良玉协助丈夫训练军队,组建了著名的"白杆兵"。二人共创的“白杆兵” 以独特长矛闻名:矛端带钩可攀崖破甲,矛尾铁环串联成阵,三千子弟在山地战中横扫千军。
1598年,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叛乱,秦良玉随夫出征,率领五百精兵扼守要道,连破七寨,单骑突入敌阵擒获叛首杨应龙立下战功,获“南川路战功第一”,受赐"女中丈夫"银牌,自此震动朝野。
展开剩余61%1613年,丈夫马千乘被太监陷害冤死狱中。秦良玉接替丈夫的职位,成为石柱宣抚使。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,独当一面,麾下白杆军所向披靡,之后她开始了更为辉煌的军事生涯。
1621年奢崇明叛乱,秦良玉斩叛军来使,率领白杆兵收付重庆、成都,平定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,受封都督分佥事、一品诰命夫人。接着北上抗击清军,在浑河血战中兄长秦邦屏战死,亲率三千白杆军驰援辽东,重创八旗。
1630年京师保卫战成为秦良玉军事生涯的巅峰。清军破关直逼北京,五十五岁的她散尽家财充饷,率白杆兵昼夜驰援。当二十万勤王军逡巡不前时,她率先冲阵,长矛所向“锋刃过处皆亡魂”,终解京城之围。
崇祯帝于平台亲赐四诗,盛赞其“蜀锦征袍自裁成,桃花马上请长缨。世间多少奇男子,谁肯沙场万里行!”帝王为女将赋诗,在中国史上仅此一例
秦良玉的家族几乎全部为国捐躯:丈夫冤死,兄弟秦邦屏、秦邦瀚战死浑河,弟弟在天启四年战死,儿子马祥麟和儿媳张凤仪分别战死襄阳和河南,侄子秦拱明在沙普之乱中战死。她可以说是真正的满门忠烈。
秦良玉晚年仍坚持战斗。在张献忠攻入四川时,已经68岁的她坚守石柱,张献忠始终无法攻下。
明朝灭亡后,仍据守不降,寸土之地至死不让,南明政权封她为"忠贞侯",
75岁时,她在检阅军队后最终病死于驻军之地。直至临终,仍对南明使者泣誓:“老妇朽骨余,当负弩前驱!”
秦玉良一生率领兄弟子侄多次出征,抗击后金二代四口,血战浑河七人捐躯,满门忠烈击退皇太极,力挫多尔衮,内屏叛乱外防后金,平定辽东,赐封诰命夫人,一生为大明征战四十余年,后因守将不听她的计策,致使四川陷落,即使王朝覆灭,她仍据守不降,寸土之地至死不让,最终病死于驻军之地。
秦良玉的战袍至今珍藏: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“火凤凰” 纹饰,正源自崇祯御赐她的平金绣龙凤袍。
发布于:江西省